中国电商网 -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收藏本站

保险能避税避债?当心别被忽悠了,真相是……

2022-05-17 15:43来源:中国电商网  

保险能避税避债?当心别被忽悠了,真相是……

一些保险营销员在向客户介绍保险的时候,会提到避税和避债这两个“替代”功能,甚至声称保单除了自己谁也动不了,即使遇到法律诉讼,也能很好地保全资产。真的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保险真的有这些功能吗?单一保单就能避免负债,少缴税?

近日,河北省高邑县法院公布了一起强制执行保单收益的案例,直接“仿冒”了保险可以避债的说法。5月16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也了解到,所谓保险可以避税、避税的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非常片面。

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执行,逃避债务的保险就不行了。

一直以来,一些保险营销员都会强调资产可以隔离,债务可以规避,债务不能偿还,离婚不能分割。5月13日,高邑县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件,打破了“老赖”试图通过保险逃避债务的美梦。

该案显示,被执行人刘某某恶意欠钱,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同时,他认为保险产品不能强制执行以“避债”,向某保险公司购买了大量保险,企图逃避执行。高邑县法院执行法官接案后,最终查明刘某在某保险公司投了大额保险,保单价值21万余元。最后从刘的保单收益中提取8万元用于偿还欠款。

高淳县法院表示,保险单的现金价值具有财产属性,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后根据保险单可以获得的分红和现金价值属于投保人的财产权利。投保人为被执行人时,产权属于责任财产,强制退保保单的现金价值和红利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高邑县法院的做法并非个例。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法院一直保持一致意见,属于被执行人的人身保险金可以强制执行。如浙江省高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被执行人拥有人身保险产品财产权益执行工作的通知》、上海市高院发布的《关于建立被执行人人身保险产品财产权益协助执行机制的会议纪要》、北京市法院执行标准等都有类似表述。

在各地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人身保险都会被强制执行,从趋势上看,法院执行会更加严格。

北京浩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保险法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崔表示,如果一些消费者试图通过投保来逃避债务,只有提前退保,保险公司才会退还现金价值。如果以避债为目的投保,当保单因债务或其他原因需要提前退保时,保险消费者会因保单未到期而产生退保损失。

一些政策产品可以获得税收优惠。

你不能逃避债务。买保险可以合法避税吗?

有些保险在投保时确实可以减税或延迟缴税,但这类产品少之又少,甚至已经在部分地区试点。

资深精算师许今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除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型养老险外,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购买的百万医疗险、重疾险、年金险等产品都没有减免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徐晨表示,购买税优健康险时,这部分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每年2400元。也就是说,如果投保税优健康险,每月最多200元的工资,可以免个人所得税。延税养老保险是税前支付的保费。以后保险金领取时,其中25%免税,其余75%按10%的比例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值得一提的是,税延型养老保险仅在上海、福建、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了一年。目前,试点工作已经结束。

除了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型养老险可以减少税收、延迟缴纳个人所得税外,一些保险营销员在销售产品时也表示,购买高额寿险是规避遗产税的最佳工具。对此,某寿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直言,在商业保险中,实现节税和减税的途径只有以上两种。保险规避遗产税的功能是扯淡,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开始开征遗产税。

保险名为保,保险应以保障功能为主。

既然保险不能避免债务和遗产税,为什么业内会流传这种说法?甚至会作为卖点推广吗?

上述寿险公司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可以避债、避税,或者是非专业从业人员对《保险法》第二十三条的曲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崔说,一些营销人员误导和宣传保险可以避免债务和避税。这种夸大极小概率事件的销售宣传,不仅会误导保险消费者,也与国家倡导的坚定不移回归风险保障本源背道而驰,不利于保险的长远发展。另外,容易造成道德风险。

对于部分消费者存在利用保险转移资产、逃避税收的心理,崔建议,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工具。必要的话,买;如果没有,就不要买做其他用途。消费者投保一定要基于自身规避风险的需求,充分理解保险条款的含义,根据需求选择保险产品,而不能以避税、避债为目的。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在需要的时候造成投降损失,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崔进一步指出,广大保险从业人员应正确宣传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目的,不应误导保险消费者。要加大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端正保险观念。

责任编辑:安靖

最新阅读

推荐阅读